车圈“恒大式风险”是否存在?隐忧背后:供应链如何挺起产业脊梁?
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资本浪潮中迅猛扩张,却也暴露出诸多隐忧,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,仅依赖资本扩张和地方政府支持,导致项目烂尾和资源浪费。例如,高合、威马、极越、哪吒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,出现停产、欠薪等现象。近日,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直言:汽车产业已出现类似“恒大”的潜在风险,只不过没爆而已。这一观点迅速引发热议,网友纷纷将目光投向负债近6000亿的比亚迪,认为其可能成为“车圈恒大”。但真相果真如此吗?
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“负债焦虑”,本质是对产业扩张激进性的警示。以比亚迪为例,其负债中95%为无息经营性负债,包括应付账款(2416亿元)、合同负债(575亿元)等,本质是供应链账期和客户预付款的“信用资产” 。真正需支付利息的有息负债仅285.8亿元,占比不足5%,利息成本不足4% 。相比之下,恒大的负债多为高息杠杆,年利息超300亿元 。
恒大的崩塌,在于其“高杠杆扩张+财务造假”,到处借钱大干快上。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,因此恒大的爆雷,影响力和危害性非常大。当前,中国汽车产业当然存在高负债和投资过热,但类比为“恒大式危机”实为不妥,汽车和房产,二者在底层逻辑、资金用途及行业特性上存在本质差异。
作为服务全球工业客户的核心供应商,戴乐克深耕轨道交通、能源环境、工程机械、网络通信等领域供应链三十余年。深刻认识到:供应链的健康稳固与产业链产品的“质量可靠”,是赢得客户信赖的基石,更是为整个产业链注入稳定性与竞争力的核心动能。在资本退潮、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,产业发展正从“规模驱动”转向 “质量驱动”。唯有回归“以质取胜”的本质,以技术沉淀夯实供应链韧性,以品质管控筑牢产业根基,才能抵御周期波动风险,避免“恒大式危机”的行业性重演。
关于戴乐克
戴乐克(DIRAK)成立于 1991 年,是全球领先的工业锁具、密封系统及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,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、汽车制造、轨道交通等领域。在德国、印度、中国、美国均已建立研发中心、生产和组装工厂,创新性推出 “质量追溯 + 预测性维护” 全周期管理体系,以“预防式服务”替代传统“被动响应”模式,将客户设备停机风险降低,这一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、生产、服务的每个环节,不仅为客户创造持续价值,更重新定义了工业零部件领域的品质服务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