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斯拉 "擎天柱" 机器人再秀新技能,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速
上海,2025 年 5 月 23 日—— 继 5 月 21 日以一段舞蹈引发全球热议后,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"擎天柱"(Optimus)再度成为焦点。特斯拉当日发布的最新视频显示,"擎天柱" 已能自主完成倒垃圾、炒菜、清扫桌面、使用吸尘器等家庭任务,甚至可撕纸巾、开橱柜门及拉窗帘。视频中,"擎天柱" 以拟人化口吻幽默回应:"我不是整天都在跳舞,好吗?" 这一演示标志着其从工业场景向家庭服务的跨越,引发业界对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的广泛讨论。
据悉“擎天柱”是通过人类语言来学习这些新任务的,而不是通过代码或按钮,产品已实现从工业场景到家庭服务的应用跨越。此前,特斯拉 CEO 马斯克在专访中预测,到 2040 年全球 "擎天柱" 这类通用机器人数量将达 200-300 亿台,机器人与人类比例可能达 3:1 甚至 5:1。机构预测,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,中国占比超75%。工业制造、家庭服务、医疗康复成为主要应用领域,主要承担清洁、护理等任务。
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5 年 4 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激增 51.5%,达 71547 台,凸显国内市场的高速增长。从商业化进程看,国内企业正加速从 B 端工业场景向 C 端消费场景渗透。
工业制造领域,智能化升级主力军机器人已深度融入汽车、电子、物流等工业场景。比如,特斯拉上海工厂部署的AI机器人集群,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整体效率提升35%。
服务领域,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50亿元,应用场景持续拓展。比如,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表演皮影戏,傅利叶智能GR-1进入40国医疗机构等。
特种场景领域,极限任务中的价值凸显。比如,在矿山、深海、太空等极端环境,机器人替代人类完成高危作业。
中国机器人产业被认为是中国的下一个万亿巨型产业,这得益于从材料、零部件到总装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支撑。以工业锁具与密封技术为例,特斯拉长期合作伙伴戴乐克(DIRAK)凭借在制造业领域30 余年积淀的锁紧系统和密封产品技术,为半导体设备、数控机床、自动化机械臂等提供了关键的物理防护方案。其DST 快装紧固件与多点锁紧系统可实现机器人部件的秒级拆装,配合IP67 级密封锁具保障设备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。此外,戴乐克通过3D 数字模型库与离线产品目录,帮助机器人制造商快速生成组合模型,缩短研发周期,成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。
未来,随着 AI、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技术的融合,在全球供应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下,机器人有望重塑全球劳动力格局,而中国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或将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。